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 —写在“南茶北引”70周年之际

 日照地处淮河以北,本不产茶,但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日照绿茶”已长成一张城市名片。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将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持续做大做强日照绿茶品牌、提升日照绿茶影响力,全面推进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值此“南茶北引”7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溯源历史、解析当下、展望未来,立体化展示日照茶产业发展现状,敬请关注。

东经:118°25′—119°39′,北纬:35°04′—36°04′。

这是大自然赋予日照绿茶得天独厚的资本。

一棵茶树的北迁之路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本没有茶的山东却在1954年发生了改变——毛泽东同志与当时即将上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进行了一次谈话,其中提到: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

正是从那时起,“南茶北引”的口号被提起,“南茶”渐渐根植于齐鲁大地,还变成了地道的“鲁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的日照绿茶已经在中国的茶业版图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发展之路恰如日照的成长之路,是顺势而为,更是必由之路。

从此而始,中国种茶区域向北扩大了三个纬度

“从山上采把野茶,放在锅里加水煮煮,就是一碗热腾腾的茶。”提起绿茶,这是许多老一辈日照人的印象。据说,是因为日照靠海,所以食物中含盐量大,喝茶水不仅能够中和身体中的盐含量,还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一直广受欢迎。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1956年,经过反复多次的实地调查,山东开始从安徽购进茶苗、茶种,并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当时,“南茶北引”确定在青岛、临沂、日照等16个市、地、县组织试种茶树试点,日照县被选为首批引种南茶试种基地县。

干旱、寒冷的气候劣势让“南茶北引”之路充满艰辛,由于地域气候等诸多原因,首批5000株茶苗全部冻死;第二年,青岛又引进4000株茶苗在中山公园栽植,仍没有成活;1959年,莒县引进4斤茶种进行试种,虽然成功却赶上几十年不遇的寒潮突袭,致使成片的茶苗被冻死……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似乎印证着“南茶北引”之路的坎坷,但日照人没有放弃。1966年春天,山东省商业厅等部门再次在鲁南四个县试种了25亩茶,历经各方努力,日照县试种的8.7亩茶田,翌年成活5亩。

从此,中国种茶区域向北扩大了三个纬度。

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 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

也正是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叶第一次跨过了纬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发芽。山东省原副省长王裕晏曾表示,山东人就是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才让那一株株南方茶在山东安了家。

创新坚守,终于成就“北方嘉木”

  “在自然灾害面前是迎难而上还是退却?这是摆在当时日照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大难题。”“南茶北引”参与者、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北外村村民周立金曾回忆说:“1967年,就在巨峰公社赵家庄子、后村公社独垛子等14个村的试种成果喜人时,却赶上相继袭来的茶树冻害、虫害、病害,很多老百姓开始动摇。”

  怎么办?接着干!面对培育的困难,当时的日照县委召开县委常委会统一思想,研究战胜灾情的办法与措施;派专业人员对全县每个茶园受灾情况摸底上报,认真做好受灾茶农的安抚工作;减免受灾茶农的农业税, 对受灾严重的村与户从财政拨款给予一定补助。

  面对新生事物,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掌握规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

随着茶树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1970年,日照县试办的第一座小型半机械化初制茶厂在巨峰区西赵家庄子大队开炒,定名为巨峰区“九·一六”联合初制茶厂。当年,茶厂便制茶13334斤,次年实现制茶33000斤。

  从最初试种的8.7亩茶园,到如今日照市茶园面积达30万亩,一株绿茶已在日照长成燎原之势。

  为了把茶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日照市政府专门把茶产业列为市长工程,制订出台《日照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办法》等,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还将日照绿茶纳入生态立市、林水会战、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

引种、发展、回落、再发展……历经种种淬炼,日照绿茶终于得以走到今天,成为山东省茶叶主产区和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而在“南茶北引”过程中渗透出的那份精神,也像极了日照人刻在骨子里的韧劲儿。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克服了一系列来自大自然的严峻考验;不断攻坚只为让“南茶”在北方找到适宜生存的土壤;扭转了北方人对茶叶的认识,让一批又一批北方人知茶、爱茶,让茶终成“北方之嘉木”。

大器晚成,育成“北方绿茶”第一品牌

“日照地处高纬,濒临黄海、雨量充沛,茶叶越冬期比南方长一到两个月,土壤多为棕黄沙壤土,显弱酸性,极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等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提起日照绿茶,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丁仕波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他说,日照绿茶还是省内首个获农业部级优质产品称号的品牌。

70年时光流转,“南茶北引”改变了中国茶叶市场的大格局:由以前的“南茶”一统天下,变成了“南茶”和“北茶”相得益彰。

的确,“南茶北引”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还要考虑茶产业在这里发展的可行性——1984年起,日照绝大部分茶园已经承包到户;1984年到1990年,日照绿茶市场进入转型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浏园春、圣谷山、淞晨等日照名优茶走出“深闺”。如今,日照茶产业已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其实,日照绿茶不仅传承着城市创新、执着、坚韧的品格,也承载着城市产业发展的使命。为了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日照市委、市政府于2022年确定实施日照绿茶“谷雨工程”,聚力练内功、提品质、铸品牌,并倾力打造“海曲雨青”品牌。为进一步提升日照绿茶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倾力组建日照绿茶集团,着力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和销售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的综合性国有茶产业平台,全面推进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作为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日照已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誉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数据显示:2023年,日照市茶园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干毛茶达2.1万吨、产值40亿元。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让日照绿茶即使大器晚成,却依旧稳居北方绿茶多项指标之首。

一盏清茶见古今。若问“南茶北引”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或许,那是一种精神:尊重科学、尊重技术,更是自力更生、坚韧不拔。正如同茶树上采下的叶子,经过火与水的淬炼,方能发出幽幽茶香。

春风又绿江北岸

4月1日,日照市人民政府重新修订印发的《日照绿茶“母子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发布,今年起,露天日照绿茶将贴标上市。这对于日照绿茶而言,无疑是一次品牌保护的力量加持。

从茶园到茶杯,从茶山变金山,从茶叶到产业。一枚小小防伪溯源码折射出的是日照绿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在风起云涌的茶行业赛道上,是什么让日照绿茶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名片”、百姓心头的“金叶子”、鲁茶的代名词?时间的指针飞速旋转,慢慢铺展开来的,是“南茶北引”7 0年发展的绿色卷轴。

“一叶”带动“一业” 机制护航传统优势

阳春三月,在巨峰镇薄家口村,大片茶园出现嫩芽,远远望去,好像披上了绿色的新衣,微风一吹,传来淡淡清香。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清明见芽,谷雨见茶。露天春茶眼见上市,茶农们一刻也不得闲。一片片茶叶从茶园到茶叶加工厂,经过摊晾、杀青、揉捻、做形、烘干、包装,被贴上防伪溯源码入库,等待上市。

这是一片茶叶的旅程。

小小的一片茶叶如何撬动一个产业?纵观日照南茶北引试种成功以来茶产业的发展过程,历经70年的发展,日照绿茶完成了量变的扎实积累。除却良好的自然因素,政策的一路保驾护航也起了关键性作用。

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日照市茶业发展规划》,将日照绿茶纳入生态立市、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加强与国内茶叶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交流合作,以科技兴茶,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步伐,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的茶业龙头企业;启动实施日照绿茶“谷雨工程”,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成立技术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三送”活动,加快以茶叶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修订印发的《日照绿茶“母子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形成了政府引导、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的三方监督保护机制,实现“日照绿茶”品牌的整合提升……

现如今,苍翠如海的茶园遍布日照大地,改写了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日照也成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之一。目前,全市茶园发展到30万亩,年产干毛茶2.1万吨,总产值40亿元,带动日照市30余万人就业。“日照绿茶”俨然成为了日照的一张城市“金名片”。

“一叶”促生“多业” 打造全域产业链条

“在我身后就是咱们日照绿茶的原产地,叶片厚、耐冲泡、板栗香、滋味浓的日照绿茶,再过几天,第一波露天春茶就要上市了,欢迎各位持续关注。”4月8日,在岚山区巨峰镇后黄埠村,新农人刘杰正在直播间里介绍日照绿茶。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刘杰的客户遍布全国,这份引以为傲的底气,来自巨峰镇致力于绿茶发展的实力:拥有8万亩茶园、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特色茶产业十亿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背后,是巨峰镇以茶为媒、振兴乡村的佐证。

茶树能挣钱,万亩茶园亦是风景。

顺着巨峰镇茶乡旅游路前行,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呈现眼前,“茶乡会客厅”到了。

一颗茶树的北迁之路

茶香会客厅▲

“‘茶乡会客厅’由后黄埠村的一处小自然村落改造而成,分为茶餐厅、守望者茶馆和茶篷民宿等部分,在助力茶产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的同时,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和村集体增收,实现‘农民下山、产业上山’。”刘杰介绍道。

茶产业既是富民产业,也是生态产业。除了传统的茶叶加工产业,近年来,以茶业催生的多业态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以一业促生“多业”,让一片叶子“裂变”成一条链子,开启茶叶的二次“创业”。

走进1909曙光里乡村电商孵化基地展示间,记者看到,各类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日照绿茶,以及绿茶月饼、绿茶酥等茶食品、饮料等衍生产品。

“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将这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其中,绿茶月饼最受消费者推崇。”后村镇乡村振兴合伙人、“袁知原味”创始人袁安运说,未来,将持续探索更为精细化的生产和市场策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市场份额,带动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从农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品牌,如今的日照绿茶,正打破单一的生产和销售格局,构建茶生产、茶食品、茶文化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将茶产业发展与滨海旅游、山水旅游结合,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据了解,全市已形成了巨峰镇、后村镇、夏庄镇、潮河镇等一批茶叶特色镇,淞晨茶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成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巨峰镇也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绿叶”变成“金叶” 品牌整合共塑“出圈”

从山海路出发,一路向西,褪尽城市的喧嚣,此起彼伏的茶园闯入眼帘。清晨淡淡的云雾在田间游走,连成片的茶海望不到边。

在位于莒县夏庄镇的中马坡村,新茶还未开始大面积采摘,鲁冰花茶叶有限公司的预订单已经有了厚厚一沓。

作为“南茶北引”最早获得成功的地区,莒县夏庄镇共有茶园7千余亩,有28个村种植茶叶,实现年产成品茶500吨,产值1 . 7亿元,亩均收入达1.6万元。“家有小茶园,不缺零花钱”,也成了这里的百姓最大的幸福感。

昔日的黄土地变成了青山茶园,70年,一片茶叶带给百姓的是青山变金山、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今年年初发布的2023年山东农业品牌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中,日照绿茶上榜2023年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公共品牌传播影响力指数榜单,位居全省第一,展现了日照绿茶品牌发展的实力与担当。

近年来,随着日照绿茶知名度的不断攀升,如何进一步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日照绿茶品牌?突出茶叶品质优势、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日照绿茶破局“出圈”的关键。

2022年,日照组建了日照绿茶臻选联盟,后注册成立实体性法人组织臻选联合会,打造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日照茶叶团体,聚焦品牌建设、坚持抱团发展,集中主要力量培育高端品牌;2024年,在全市启动推行日照绿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为日照绿茶品牌加上了保护盾,实现“日照绿茶”品牌的整合提升。

2024年,日照绿茶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性一刻——— 日照绿茶集团的成立,将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和销售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的综合性国有茶产业平台,在为日照绿茶产业发展筑牢根基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潜力。

一片小茶叶,正在逐渐做成一个大产业,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一方儿女。在推动日照绿茶产业规模更大、品质更好的道路上,日照将迎来又一个春风昂扬的明天。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日照绿茶

日照绿茶:从绿叶到金叶的传承与创新

2024-5-16 17:37:53

日照绿茶

日照绿茶一片茶叶上“长”出的新质生产力

2024-7-11 11:53: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